OSV 是由一個來自義大利都林的電動車研發團隊Italchina 所提出的開源電動車自造平台,CEO是旅義港裔劉天行先生,這週末正好參加他前來日本一連串推展OSV的行程,於是與他簡要對談並摘錄在本文,該平台之FB社群連結及官網。由於汽車是一項集結先端工程技術及涉及人身安全的複雜產品,因此汽車產業在這百年以來一直都是個封閉的開發系統。然而隨著近年各種開放軟硬體的熱潮,汽車也成為開放硬體的目標,有幾項技術發展促成了這個開放環境的成熟:電動車、3D列印、參數設計。
電動車及相關技術在近年的成熟應用,大量簡化了車輛複雜性,對造車者而言,電動車體省去了過去最麻煩的引撆、供油、傳動、控制等複雜系統,Tesla的早期作品借用Lotus車體即驗證了這件事,沒有油箱、馬達近乎直接傳動車輪、高度自由配置的電池及馬達等等,簡單有效率的設計一如一般人熟知的遙控電動車,這使得其成為開放硬體的可能性大增。此外,基礎充電設施、電池續航力、快速充電技術或交換電池設施在近年的落實,都算是解決過去對電動車的疑慮,同時也對汽車開源有所助益。
此外,大型3D列印技術不只指向建築,也有應用在車體製造上,前兩年巳有運用快速大型3D列印的車體問世,因此以往需要重工業(大型壓鑄鈑件)才能製作大型車體外殻的門檻可能也將降低。如果車輛開源的方向確定,未來針對車體列印的機具、材料及表面處理技術也將邁入開發軌道。
再者,由於汽車在結構上是一種相當固定的產品,因此汽車工業本身在過去多年巳經累積了許多參數資料庫,無需重頭來過,可以快速地為新設計形成完整的車體。然而過去這只為汽車內部研發部門所用的資源,但如果汽車走向開源,這些設計輔助工具也將可能成為開放資源的一部分,它們的作用主要在於透過類似專家系統來確保客製設計能保有安全係數,次之為提供設計選項,讓沒有設計背景者能由系統提供的外觀設計特徵選項來快速建構自己的設計,例如可以選擇其他量產車系特色參數來套用在自己的車輛上,而不需具有成熟的3D建模技術。
從種種環境條件成塾,可以理解汽車走向開放自造的原因, 但是仔細回想全球的汽車產業是由幾個主要品牌集團構成,並位於工業技術最成熟、造車工藝歷史悠久的國家,這樣的狀況也持續數十年以上,這有可能在近幾年的開放熱潮就產生改變嗎?其實除了自造外,還有很多事情正在衝擊汽車這項產品或產業,例如Google 領頭的自動駕駛技術巳經獲得印證,並將在未來近幾年實現在生活中,甚至或許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趨勢,自動駕駛功能成為汽車必要條件,因為排除人為駕駛有助於簡化路況,而Amazon的倉庫機器人巳經如此運作數年之久。此外,uber 以及許多城市正在推行的共享汽車也在衝擊"汽車所有權"這件事,甚至未來車輛共享越來越多,私有車輛越來越少,自動駕駛的共享車輛又能提供更多服務,例如無人快遞、外送、接送....,車輛可以被稱作廣泛的移動服務,而擁有一輛車及附加的成本(停車空間、保養、繳稅),相對來說會是一件奇怪的事。到這裡我們巳經很難想像屆時汽車產業將如何運作。
再回到車輛開放自造這件事,它是上述這一波車輛革命的開頭之一,會以從量產工業解放這項產品開始,使小型電動車輛的製造在地化、分散化及客製化。OSV的作法是提出一輛名為 TABBY 的標準雙人座電動車架 的開放資源,包括它的詳細圖面、使用之標準零件等等,TABBY 符合歐盟的L7e及M1標準,意為歐盟規範的基本車體重量及可以上高速公路的性能,這個車架資料可供任何人自由下載並自行設計,並可以向 OSV 購買,價格約4000歐元。
目前巳有幾輛原型車被開發出來,並有不錯的成果,OSV表示他們的先期目標是透過TABBY來協助更多中小企業能進入少量生產的門檻,並提供在地市場的需求,到目前為止巳有十幾家有潛力的製造商與他們進行合作中。而由目前的原形車來看,當然擋風等透明玻璃元件似乎目前還無解,這多少會影響到車體的實用性,畢竟玻璃部分涉及到美觀、安全性、客製設計、抗天候等要件且無法預製,這勢必要從數位製造或彈性預製品上來尋求解決方式。
以個人角度,我認同OSV想要突破汽車工業的舊有框架,而TABBY的參數車架也有其助益,未來也可能會有更多經過認證的標準車架出現,例如單人或1又1/2座。以目前自造勢潮來看,更多原型車的出現是可以預期,但能否真正進入小量在地生產的目標,我想還需要許多軟硬體上的支援,例如也許先從機車自造開始,並與在地製造資源結合,如具有大型3D列印設備的造車專用Fablab,更多設計輔助工具的開發等等。
TABBY及OSV概念介紹的相關影片
https://vimeo.com/772046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BGaeBObi_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LylpjZxZ8
留言列表